发布日期:2025-04-27 22:19 点击次数:200
在2300多年以前,屈原仰望星空,谱出千古名篇《天问》,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在55年之前,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发射日4月24日之后被定为“中国航天日”;最近,在第10个“中国航天日”之际,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将3名航天员送入太空线上融资炒股,再探浩瀚宇宙……千年以来,中国人的“飞天梦”和中国航天的探索脚步都不曾停歇,还将“飞向”更深远的浩瀚星空。
神舟“问天” 入驻“家园”
展开剩余90%长二F遥二十火箭升空/新华社 记者 李鑫 拍摄
“三、二、一,点火,发射!”4月24日下午5点17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F遥二十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在天空中划出一道耀眼的轨迹,搭载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奔向“太空家园”。大约10分钟后,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从1999年首飞以来,有着“神箭”美誉的长二F火箭从未停下“成长”的脚步。本次任务中,长二F火箭相比遥十九火箭进行了30多项技术状态改进,进一步提升了可靠性和安全性。遥测系统首次应用5Mbps码率传输技术,好比从“普通公路”行驶上“高速公路”,全面提升了关键数据的可靠传送能力。
“神箭”静待发射/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陈牧野说,传输速率提升之后有以下两点变化,第一个是采用了全国产化的一体化图像处理器,线上图像的画质由标清升级为了高清,同时图像的数量也增多了,这样就能够从更多视角、更加清晰地看到火箭飞行过程中的状态以及关键的分离动作。另外,全面地提升了关键数据的可靠传送能力,实现飞行数据全程的实时测量与下传,同时码率的提升也使得能够增加更多的测点,获取飞行过程中更多的信息。
火箭点火升空瞬间/央视新闻截图
在空间站工作生活期间,神舟二十号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将开展多项实(试)验与应用,进行多次出舱活动,完成空间站碎片防护装置安装等各项任务。比如,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生命科学实验。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前期斑马鱼和果蝇的空间实验都非常成功。本次任务将以斑马鱼、涡虫和链霉菌作为研究对象,开展3项生命科学实验,涡虫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涡虫空间再生实验是国内首次开展,本项目将从个体水平进一步认识再生基本机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解决人类空间损伤等健康问题。
神二十乘组领命出征/新华社 记者 李鑫 拍摄
神二十乘组奔向“太空家园”/记者拍摄
神二十乘组由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航天员组成。其中,陈冬担任指令长,成为我国第二批航天员中首位三次“飞天“的航天员,他对本次任务充满必胜信心。“按照计划安排,这次任务会有复杂的出舱活动,精细的实验操作和日常的维护维修等挑战。我们乘组秉承‘地面多备几手,太空才能得心应手;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的理念,做到所有训练时间有保证、内容有保证、效果有保证,我们对圆满完成任务充满必胜信心!”
当“飞天梦”步入现实
火箭腾空/央视新闻截图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行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5次载人飞行任务,是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35次发射任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26名航天员、41人次进入太空执行飞行任务,“飞天梦”不断步入现实。
神二十乘组见面会/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认为,目前,中国在载人航天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具备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之一,建立了完整的载人航天工程体系,包括载人飞船系统、运载火箭系统和航天员系统等。同时,建成了天宫空间站这一重要平台,为开展大规模的空间科学试验与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撑。
神十九和神二十乘组“太空会师”/来源于“中国载人航天”
自空间站全面建成以来,中国人便有了自己的“太空之家”。根据任务需要,神舟飞船的承载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除运送航天员外,还肩负着运送更多载荷等职责,为太空家园“添砖加瓦”。
在神舟二十号飞船空间优化设计方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刁伟鹤说,因为现在空间站的任务阶段,有很大一部分工作是空间技术的实验,发挥空间站的国家太空实验室的作用,有一些具有高时效性、高可靠性、高价值的货物或者载荷,一般是由神舟飞船来运输。所以说针对这个需求,神舟飞船也是一直在迭代。这次任务,继续按照规划,把上行载荷的运输空间增加了20%,货物运输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回望过去的一年,中国航天在浩瀚宇宙中的探索征程稳步推进。2024年,我国累计发射运载火箭68次,创历史新高;嫦娥六号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载人航天任务刷新纪录,神舟十八号、十九号载人飞船等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投入使用,“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然而,逐梦苍穹的旅程永不停歇。
今年,中国航天的任务更为繁重。国家航天局系统工程司副司长刘云峰介绍,2025年,中国航天工程任务密集实施,天问二号将执行小行星伴飞取样探测任务;载人航天工程将实施神舟二十号、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任务;中国与欧洲合作的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将揭示太阳风与磁层相互作用过程和变化规律;中意电磁监测卫星02星将择机发射,服务地震预测研究。
星辰大海 璀璨未来
深邃而神秘的宇宙承载着中国人传承千年的“飞天梦”,更蕴藏着无尽的奥秘与机遇。从“东方红”响彻太空到“神舟”问天,从“嫦娥”揽月再到“天问”探火……中国航天始终奋进在星辰大海是征途之中。
东方红一号/资料图
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资料图
关于建设航天强国目标的技术创新方面,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国家航天局局长单忠德表示,坚持创新驱动,勇攀航天科技高峰,把握世界航天科技发展大势,加强战略性、基础性、产品前瞻性科学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单忠德说,我国将深入论证实施探月工程,4期行星探测、载人登月、重型运载火箭,重复使用航天运输系统等重大工程,加强产学研合作和航天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更多的科学家、领军人才、青年才俊和青年团队勇立潮头,锐意进取,以实干创造空间探索的新未来。
天宫空间站模拟图/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图片
中国人距离登上“广寒宫”也指日可待,预计2030年前实现。目前,我国载人登月任务各项研制工作总体进展顺利,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望宇登月服、探索载人月球车等正在按计划开展初样研制试验工作。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说,随着初样研制工作的深入,各系统主要大型试验和跨系统试验正在稳步开展。前期,已组织完成了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电气系统综合匹配试验,梦舟载人飞船首次高空空投试验,揽月月面着陆器整器热试验。后续,将陆续在酒泉发射场、文昌发射场等地,组织实施梦舟飞船零高度逃逸、揽月着陆器综合着陆起飞验证、长征十号运载火箭系留点火、长征十号运载火箭低空飞行及梦舟飞船最大动压逃逸等试验,全面验证飞行产品关键功能性能。
最近,在上海举办的2025年“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上,嫦娥五号取回的月球正面月壤和嫦娥六号取回月球背面月壤样品同框展示,吸引了众多目光,背后的科学研究成就也备受关注。作为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是地球最亲密的伙伴,也是人类争相探索的对象。
国际宇航联合会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杨宇光提出,人类正在处于从月球的探索阶段走向月球的开发阶段,因为目前人类已经在月球上发现了水冰等有用的资源。未来对月球的开发和利用是兼具科学和工程的价值,月球毕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对月球进行科学考察活动,甚至未来建立有人驻留的科学考察的基地,这对于整个人类来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我国已经掌握了很多的关键技术,现在是时候开展中国的载人登月工程。
嫦娥六号着陆月背/国家航天局图片
预计在2026年和2029年,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将先后飞向月球,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基础,也力争取得更多科学新发现、技术新突破。
杨宇光分析,未来,不管是什么样的月球科研站,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往返始终是最大的一块成本,为了提高效益,资源的原位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嫦娥七号和嫦娥八号,比如说可能会制造砖块,验证这样的技术未来用于基地的建设。未来只有充分地利用了月球当地的资源,无论是月球的土壤还是水,才有可能大幅度地降低月球科学考察活动的成本,使人类的月球科学考察和开发活动成为可持续的活动。
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国家航天局图片
在深空探测领域,天问二号计划在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实施小行星2016HO3伴飞、取样、返回和主带彗星311P伴飞探测等多项任务。小行星2016HO3被称为“地球准卫星”,有着“活化石”之称。
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表示,我国发射天问二号主要是为了探索太阳系早期的奥秘,小行星2016HO3可能保存了太阳系形成的早期信息,对研究太阳系物质组成演化历史有重要价值,同时主带彗星311P的探测,有助于填补太阳系小天体研究领域的空白。天问二号将实现中国首次从小行星获取样品,为天问三号火星取样返回进行先期验证,还能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提升我国深空探测的能力。
星际浩瀚/网络图片 雪球制作
航天工程既是人民的,也是世界的。相信在未来,中国航天仍将不断为全球航天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迈向更加璀璨和光明的未来。
内容来源:北京交通广播记者孙媛,主编程艳
编辑:北城
值班主编:彭菲
监制:赵鹏
分享给身边的 朋友吧
记者 孙媛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线上融资炒股
发布于:北京市 上一篇:真实配资平台 圣泉集团(605589)2月26日主力资金净卖出6339.24万元
下一篇:没有了